粉唑醇

基础信息

  • 产品名称:粉唑醇
  • CasNo.:76674-21-0
  • 分子式:C16H13F2N3O
  • 分子量:

物化性质

  • 技术指标:98%
  • 沸点:
  • 包装:白色结晶
  • 生产能力:
发布采购

产品详情

CasNo: 76674-21-0

分子式: C16H13F2N3O

外观: 白色结晶

交货时间: 15天

包装: 25千克/桶

技术指标: 98%

基本信息

  • 化学名称:(RS)-2,4'- 二氟 -α(1H-1,2,4 - 三唑 - 1 - 基甲基) 二苯基乙酸
  • 分子式:C16​H13​F2​N3​O
  • 分子量:301.3
  • CAS 登录号:76674-21-0

理化性质

  • 性状:纯品为白色晶体,熔点 130℃,20℃时蒸气压为 0.4μPa,25℃时密度为 1.41。
  • 溶解性:20℃时,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0.18g/L(pH4)、0.13g/L(pH7-9),在丙酮中为 190g/L,在二甲苯中为 12g/L,在甲醇中为 69g/L。
  • 稳定性:在酸、碱、热和潮湿的环境中稳定,原粉纯度大于 93%,外观为灰白色无味粉末,在常规条件下贮存稳定。

毒性

  • 急性毒性:大鼠急性经口LD50​:雄鼠 1140mg/kg,雌鼠 1480mg/kg;急性经皮大于 1000mg/kg。对兔眼睛有轻微刺激。
  • 慢性毒性: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的试验表明,无诱变性。对鲤鱼和鳟鱼的LC50​为 61mg/L。

作用机制与特点

  • 作用机制:粉唑醇属三唑类杀菌剂,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,通过抑制病菌细胞膜中甾醇的生物合成,从而破坏病菌的细胞膜结构和功能,达到杀菌的目的。
  • 产品特点:具有内吸性强、治疗与保护作用兼备、持效期长等特点,能被作物迅速吸收,并在体内传导,可预防病菌入侵,也能在发病初期杀灭已侵入的病菌。

防治对象

  • 禾谷类作物:可防治小麦、玉米、水稻等的白粉病、锈病、叶斑病、纹枯病、黑穗病等。
  • 经济作物:能防治油菜、花生、大豆等的菌核病、白粉病、叶斑病等。
  • 果树:对香蕉、苹果等的叶斑病、黑星病、白粉病等有防治效果。

剂型与使用方法

  • 常见剂型:有 50% 可湿性粉剂、40% 悬浮剂、12.5% 乳油等。
  • 使用方法:以江苏瑞邦农化的 50% 粉唑醇可湿性粉剂为例,防治小麦条锈病时,制剂用药量为 120-180 克 / 公顷(8-12 克 / 亩),采用喷雾方式,在小麦条锈病盛发前喷洒。又如 12.5% 粉唑醇乳油,防治麦类黑穗病时,100kg 种子用 200-300ml 乳油拌种。

注意事项

  • 安全间隔期:不同作物上的安全间隔期不同,如小麦上安全间隔期为 21 天,每季最多使用 2 次。
  • 施药环境:避免在气候条件恶劣或正午施药,远离水产养殖区用药,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施药器具,周围开花植物花期禁用,桑园及蚕室附近禁用。
  • 个人防护:施药时应戴好防护用品,工作后要彻底清洗手、脸和漱口,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避免接触。
  • 抗性管理: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菌剂轮换使用,以延缓抗性的产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