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正丙胺

基础信息

  • 产品名称:三正丙胺
  • CasNo.:102-69-2
  • 分子式:C9H21N
  • 分子量:

物化性质

  • 技术指标:99%
  • 沸点:
  • 包装:透明无色液体
  • 生产能力:
发布采购

产品详情

CasNo: 102-69-2

分子式: C9H21N

外观: 透明无色液体

交货时间: 15天

包装: 200kg/drum

技术指标: 99%

一、基本信息

  • 中文名称:三正丙胺
  • 英文名称:Tri-n-propylamine
  • CAS 号:102-69-2
  • 分子式:C9​H21​N
  • 分子量:143.27
  • 结构式:(CH3​CH2​CH2​)3​N
  • 外观:无色透明液体,带有轻微氨味,无机械杂质。

二、理化性质

  • 熔点:-93.5℃(冰点极低,在绝大多数工业环境和室温下均保持液态,无需防冻处理)。
  • 沸点:156.2℃(挥发性中等,相比短链叔胺(如三乙胺)更易储存,减少挥发损耗)。
  • 相对密度:0.756g/cm3(20℃,密度小于水,若发生泄漏,液体将浮于水面,需注意表层防护)。
  • 闪点:33℃(闭杯,属于 “易燃液体”,虽闪点高于短链胺,但仍需远离明火和高温)。
  • 折射率:1.4190(20℃,折射率稳定,可作为判断产品纯度的辅助指标)。
  • 蒸汽压:0.47kPa(20℃,蒸汽压较低,正常储存条件下蒸汽积累风险较小,但仍需保证通风)。
  • 溶解性:微溶于水(20℃时溶解度约 0.1 g/100 mL),可与乙醇、乙醚、苯、丙酮、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完全混溶。
  • 稳定性:化学性质稳定,不易发生氧化或分解;但具有强碱性,可与酸快速反应生成盐,与强氧化剂(如过氧化氢、高锰酸钾)接触可能引发剧烈反应,需严格隔离存放。
  • 爆炸极限:0.8%−6.0%(体积分数,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该范围时,遇火源可能爆炸,需控制作业环境通风)。

三、质量指标(工业级优等品标准)

质量指标 规格要求 说明
三正丙胺含量 ≥99.0% 核心有效成分,高纯度可避免杂质对下游合成反应的选择性和收率产生影响
二正丙胺含量 ≤0.5% 主要杂质(仲胺),含量过高可能导致医药、农药中间体的纯度下降
一正丙胺含量 ≤0.2% 微量杂质(伯胺),严格控制以减少副反应(如酰胺化反应中的副产物生成)
水含量 ≤0.1% 控制水分可防止产品水解或腐蚀金属包装,同时避免影响催化剂活性
色泽(Pt-Co) ≤20 号 色泽越低,说明产品中氧化杂质(如胺氧化物)越少,储存稳定性更强
其他未知杂质 ≤0.3% 包括微量高沸点胺类或溶剂残留,总含量需严格限制以满足高端应用需求

四、主要用途

  1. 有机合成中间体
    • 作为叔胺催化剂,用于聚氨酯泡沫、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,可调节反应速率,提升产品力学性能(如泡沫弹性、树脂附着力);
    • 合成季铵盐类化合物(如三正丙基苄基氯化铵),这类化合物是重要的相转移催化剂,广泛用于药物合成和精细化工反应。
  2. 医药领域
    用于合成抗组胺药、局部麻醉药等药物中间体,其强碱性可在反应中调节 pH 值,促进目标产物生成。
  3. 农药领域
    作为中间体合成除草剂、杀虫剂(如丙草胺、毒死蜱的辅助合成原料),提升农药的稳定性和药效持久性。
  4. 表面活性剂与添加剂
    • 制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,用于纺织行业的柔软剂、抗静电剂,或作为金属加工液的防锈添加剂;
    • 作为润滑油的极压抗磨剂,减少金属部件磨损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。
  5. 其他领域
    用作溶剂(提取非极性有机化合物)、气相色谱分析中的固定相添加剂,或用于制备离子交换树脂。

五、包装、运输与贮存

  • 包装
    • 工业 bulk 包装:采用 200 L 闭口镀锌铁桶(内壁涂覆耐碱树脂,防止金属与胺类反应),每桶净重 150 kg;
    • 小批量包装:提供 20 L HDPE 塑料桶或 1 L 玻璃试剂瓶(用于实验室研发或小试生产),密封盖需带有防漏垫圈。
  • 运输
    • 属于 “易燃液体”,联合国编号(UN No.):2376,运输时需张贴 “易燃液体” 和 “腐蚀性” 警示标志;
    • 严禁与强酸(如硫酸、盐酸)、强氧化剂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装混运;装卸时需使用接地设备消除静电,避免撞击或摩擦产生火花。
  • 贮存
    • 存放于阴凉、干燥、通风良好的库房,库温不超过 30℃,远离明火、高温热源(如暖气片、加热设备);
    • 容器需保持密封,防止挥发和吸潮;与 incompatible 物质(氧化剂、酸类)的储存距离不小于 10 米,避免交叉污染或危险反应。

六、安全注意事项

  • 危险性
    • 液体和蒸汽具有刺激性,皮肤直接接触可能导致红肿、灼伤,眼睛接触可引起角膜损伤;吸入高浓度蒸汽会刺激呼吸道,导致咳嗽、头晕、恶心,严重时可能引发呼吸困难。
    • 易燃,遇明火、高温或静电火花可能燃烧,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(如氮氧化物),需注意灭火后的防毒防护。
  • 防护措施
    操作时需佩戴耐碱丁腈手套、防化护目镜、透气型防毒口罩(若环境蒸汽浓度高,需使用正压式呼吸器);工作区域需安装防爆通风设备,避免蒸汽积聚。
  • 应急处理
    • 泄漏:立即撤离污染区人员,切断火源;用砂土或惰性吸附材料吸收泄漏液,收集后交由专业机构处理,不可直接排入下水道或土壤。
    • 皮肤接触:立即脱去污染衣物,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,若有灼伤,及时就医。
    • 火灾:使用干粉灭火器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,不可用水直接喷射(可能导致液体飞溅扩大火势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