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丁醇

基础信息

  • 产品名称:正丁醇
  • CasNo.:71 - 36 - 3
  • 分子式:71 - 36 - 3
  • 分子量:

物化性质

  • 技术指标:99.5% Min
  • 沸点:- 89.8℃
  • 包装:无色透明液体
  • 生产能力:
发布采购

产品详情

CasNo: 71 - 36 - 3

分子式: 71 - 36 - 3

外观: 无色透明液体

技术指标: 99.5% Min

一、基本信息

  1. 中文名称:正丁醇
  1. 英文名称1 - Butanol,n - Butanol,n - Butyl alcohol
  1. 化学式C₄H₁₀O ,结构简式为 CH₃(CH₂)₃OH
  1. CAS 登录号71 - 36 - 3
  1. EINECS 登录号200 - 751 - 6
  1. 分子量74.12

二、理化性质

  1. 外观:无色透明液体,具有特殊气味,类似葡萄酒的气味。
  1. 熔点- 89.8℃
  1. 沸点117.7℃
  1. 密度:相对密度(水 = 1)为 0.8109(20/20℃);相对蒸气密度(空气 = 1)为 2.55
  1. 溶解性:微溶于水,20℃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7.7%(重量),水在正丁醇中的溶解度为 20.1%(重量);可与乙醇、乙醚及其他多种有机溶剂混溶。能溶解生物碱、樟脑、染料、橡胶、乙基纤维素、树脂酸盐(钙盐、镁盐)、油脂、蜡及多种天然和合成树脂。
  1. 饱和蒸气压0.739kPa(20℃)
  1. 燃烧热- 2673.2kJ/mol
  1. 临界温度289.85℃
  1. 临界压力4.414MPa
  1. 辛醇 / 水分配系数0.88
  1. 闪点29℃(闭杯)
  1. 引燃温度355 - 365℃
  1. 爆炸极限1.4% - 11.3%(体积)
  1. 黏度2.95mPa·s(20℃)
  1. 蒸发热43.86kJ/mol
  1. 熔化热125.2kJ/kg
  1. 生成热- 246.67kJ/mol
  1. 比热容2.33kJ/(kg・K)(20℃,定压)
  1. 电导率9.12×10⁻⁹S/m
  1. 热导率16.75W/(m·K)(20℃)
  1. 体膨胀系数0.00095K⁻¹(20℃)
  1. 相对密度(20℃,4℃)0.8097
  1. 相对密度(25℃,4℃)0.8060
  1. 常温折射率(n²⁵)1.3971
  1. 临界密度0.271g·cm⁻³
  1. 临界体积274cm³·mol⁻¹
  1. 临界压缩因子0.258
  1. 偏心因子0.595

三、生产方法

  1. 发酵法:历史上,丁醇主要以薯类、粮食或糖类为原料,经水解发酵制得。发酵液中含正丁醇约 54.8% - 58.5%,丙酮 30.9% - 33.7%,乙醇 7.8% - 14.2% 。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,该方法因原料消耗大、生产周期长、产量低等缺点,逐步被淘汰。但在一些特定场景,如生物发酵技术不断革新,利用可再生资源发酵生产正丁醇仍有一定研究和应用价值。
  1. 丙烯羰基合成法
  • 高压法:用丙烯、一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床层上进行反应,催化剂为沸石吸附钴盐或脂肪酸钴。反应温度 130 - 160℃,反应压力为 20 - 25MPa,反应生成正丁醛和异丁醛,经过精馏进行分离,将正丁醛催化加氢即得正丁醇。生成的正丁醛与异丁醛之比约为 3。
  • 低压法:由丙烯、一氧化碳和水一步法合成丁醇,反应温度 100 - 104℃,压力 1.5MPa,采用五羰基铁、正丁基吡咯烷与水的混合物作为催化剂。但丙烯单程转化率较低,仅 8% - 10%。目前,丙烯羰基合成法由于原料(丙烯等来自石油化工,资源相对丰富)易得、羰基化工艺压力已相对降低、产物正丁醇与异丁醇之比提高以及可同时联产或专门生产 2 - 乙基己醇等优点,已成为正丁醇最重要的生产方法。
  1. 乙醛醇醛缩合法:以乙醛为原料加入稀碱溶液,温度在 20℃以下得到 2 - 羟基丁醛,当反应到 50% 即行终止,将碱用酸中和,回收未反应的乙醛,在塔底提取 2 - 羟基丁醛,再用硫酸、乙酸等酸性催化剂在 105 - 137℃使脱水生成巴豆醛,再用铜络催化剂在 160 - 240℃加氢得粗正丁醇和丁醛,经精馏而得成品。该方法流程相对复杂,成本较高,在工业上的应用不如丙烯羰基合成法广泛。
  1. 其他方法:由乙烯制高级脂肪醇时也会副产正丁醇。此外,还有一些处于研究阶段的新方法,旨在提高正丁醇的生产效率、降低成本和减少环境影响

四、主要用途

  1. 增塑剂制造:是制造邻苯二甲酸、脂肪族二元酸及磷酸的正丁酯类增塑剂的关键原料。这些增塑剂广泛用于各种塑料和橡胶制品中,可有效提高塑料制品的柔韧性、可塑性和加工性能,例如在聚氯乙烯(PVC)塑料中,邻苯二甲酸二丁酯(DBP)等正丁醇衍生的增塑剂被大量使用,使 PVC 能够制成各种柔软的塑料制品,如塑料薄膜、人造革等;在橡胶制品中,也能改善橡胶的加工性能和制品的物理性能。
  1. 有机合成原料:在有机合成领域,正丁醇是制备丁醛、丁酸、丁胺和乳酸丁酯等的重要原料。通过氧化反应,正丁醇可转化为丁醛,丁醛进一步氧化可得丁酸;与氨反应可制备丁胺;与乳酸反应能生成乳酸丁酯。这些产物在医药、香料、农药等多个行业有广泛应用,如丁酸可用于合成香料和药物,丁胺可用于生产农药和表面活性剂等。
  1. 溶剂应用
  • 涂料和油墨行业:是多种涂料的优良溶剂,能够溶解树脂、颜料等成分,使涂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涂布性能,并且有助于涂料在干燥过程中形成均匀、光滑的漆膜。在硝基喷漆中,正丁醇常作为助溶剂使用,改善漆的干燥性能和光泽度;在印刷油墨中,它可作为溶剂溶解油墨中的色料和树脂,使油墨具有良好的印刷适性,保证印刷质量。
  • 油脂、药物和香料萃取:利用其对油脂、药物(如抗生素、激素和维生素)和香料的溶解性,正丁醇可作为萃取剂。在天然药物提取中,可从植物或动物组织中提取有效成分;在香料工业中,用于从天然香料原料中提取和分离香料成分,提高香料的纯度和品质。
  • 其他溶剂用途:可作为有机染料的溶剂,帮助染料均匀分散在溶液中,实现良好的染色效果;在实验室中,还可用作分离高氯酸钾和高氯酸钠,以及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锂的溶剂;也用于洗涤乙酸铀酰锌钠沉淀等。
  1. 医药领域:在医药工业方面,除了作为药物提取的萃取剂外,还可作为药物制剂中的溶剂或辅料。部分药物在制备过程中,需要正丁醇来溶解药物成分,促进药物的稳定性和均匀性;在一些外用制剂中,正丁醇也可作为溶剂或促渗剂使用。
  1. 化妆品行业:在化妆品中,主要在指甲油等产品中作为助溶剂。配合醋酸乙酯等主溶剂,有助于色料的溶解以及调节溶剂的挥发速度和黏度,使指甲油涂抹更均匀、干燥速度适宜,且不易出现干裂等问题,添加量一般为 10% 左右。
  1. 其他用途:在丝印中可用作油墨调配的消泡剂,能有效消除油墨中的气泡,提高丝印的质量和清晰度;可用于烘烤食品、布丁、糖果等食品中,作为香料的溶剂或添加剂,改善食品的香味和口感;在一些工业过程中,还可作为脱水剂、抗乳化剂使用。

五、包装与储存

  1. 包装
  • 通常可用清洁干燥的铁路槽车进行大规模运输包装,适合长距离、大量正丁醇的运输。
  • 镀锌铁桶也是常用包装方式,每桶净重一般为 150kg 或 160kg、170kg 等规格 ,方便搬运和储存,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使用场景。包装容器必须严格密封,防止正丁醇挥发和泄漏。
  • 也可采用小开口钢桶、安瓿瓶外普通木箱等包装形式,以满足特殊需求或少量产品的包装。
  1. 储存
  • 应贮存在干燥、通风良好的仓库内,仓库温度不宜超过 35℃。高温环境会加速正丁醇的挥发,增加安全风险。
  • 要远离火源、易燃物,正丁醇易燃,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,遇明火、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,所以储存区域严禁烟火,并且要与其他易燃物质保持安全距离。
  • 需与氧化剂、酸类分开存放,正丁醇与强氧化剂、强酸等接触可能发生剧烈反应,引发危险。
  • 储存区域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,以便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应对。

六、安全信息

  1. 毒性:正丁醇属低毒类物质。麻醉作用比丙醇要强,与皮肤多次接触可导致出血和坏死。对人的毒性较乙醇约大三倍。其蒸气刺激眼、鼻、喉部。浓度 75.75mg/m³ 时使人有不愉快感觉,但由于沸点高,挥发性相对低,除高温使用外,一般情况下危险性相对不大。大鼠经口 LD₅₀为 4.36g/kg。嗅觉阈浓度 33.33mg/m³。
  1. 安全措施
  • 工程控制:生产和使用正丁醇的场所应提供良好的通风设施,采用局部排风或全面通风,降低空气中正丁醇蒸气的浓度,避免达到爆炸极限和对人员造成健康危害。
  • 个人防护:操作人员在接触正丁醇时,应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。如佩戴防护手套(如丁腈手套),防止皮肤直接接触正丁醇,避免皮肤干燥、皲裂甚至吸收中毒;佩戴安全防护眼镜或面罩,保护眼睛免受正丁醇蒸气或液体的刺激和伤害;在可能接触高浓度正丁醇蒸气的环境中,应佩戴防毒面具,如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(半面罩)等。
  1. 应急处理
  • 泄漏应急处理:若发生正丁醇泄漏,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,并进行隔离,严格限制出入。切断火源。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,穿消防防护服。尽可能切断泄漏源,防止进入下水道、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。小量泄漏时,可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,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,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。大量泄漏时,应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;用泡沫覆盖,降低蒸气灾害。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,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。
  • 急救措施
  • 吸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保持呼吸道通畅。如呼吸困难,给输氧。如呼吸停止,立即进行人工呼吸,并及时就医。
  • 皮肤接触: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着,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,就医检查是否有进一步伤害。
  • 眼睛接触:立即提起眼睑,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,就医进行专业处理。
  • 食入:饮足量温水,催吐,就医进行洗胃等治疗。